本报讯(记者 徐乐)每年农历四月初八,婺城人有吃乌饭的传统习俗。临近这个日子,“浙江工匠”、婺城区乌饭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桂华迎来了最忙碌的时节。近日,记者探访了李桂华的乌饭生产车间,只见一桶桶热气腾腾的乌饭连续出锅,经过平整、按压、冷却、切割、打包等步骤,被迅速送往金华各大超市、餐饮店和学校食堂,为市民们送去带有春天味道的传统美食。“现在我们的乌饭供不应求,每天要生产两千多盒。”李桂华说。
李桂华向记者展示了乌饭的传统做法,从采南烛叶到榨汁,经过十多个小时的浸泡后,原本洁白的糯米变得乌黑发亮,散发着阵阵清香。将乌米沥出放入蒸笼,用文火慢慢蒸煮,待到蒸汽缭绕,米香四溢,揭开锅盖,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。乌饭的味道丰富,既有南烛叶的清香,又有糯米的甘甜,还有一丝丝的酸涩味,这正是南烛叶特有的风味。
乌饭这个看似简单的传统美食,在李桂华的经营下正焕发出新的生机。多年前,李桂华将自家的老房子改造成乌饭博物馆,还从金华南山、北山,湖南、福建、江苏等地移栽100多株优质老南烛树到自家后山上,打造集体验、生产于一体的乌饭生态庄园。当前,金华乌饭非遗工坊亲子研学教育基地正在快马加鞭地建设中,预计今年五月份可对外开放,为大家提供一个了解乌饭文化的沉浸式体验空间。
在产品研发方面,李桂华带领团队不断创新。“我们根据季节开发乌饭系列美食,四月份生产乌饭,端午节生产乌饭系列粽子,中秋节生产乌饭米月饼。下半年,我们会生产乌饭的香肠、锅巴、八宝饭等产品,拉长乌饭产业链销售时间,让消费者可以一年四季都吃到乌饭系列的美食。”李桂华介绍道。眼下,生产车间除了赶制传统乌饭,乌饭粽子的生产也热火朝天。“乌饭系列产品的市场接受度越来越高了,今年乌饭粽子的订单比往年提早了半个月,销量应该也会创新高。”
“这里离家近,包粽子我拿手,一天赚600块钱不是很累的。”像郑明艳这样在家门口实现增收的村民不在少数。每年到了生产粽子的时候,她都来这里包粽子。
乌饭这个源于民间的传统美食在李桂华经营下走向产业化,乌饭生态庄园根据生产需要提供不少零工岗位,带动不少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。仅去年一年,李桂华收购了约75万元的本地乌饭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