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者 汪胜 摄影 吴潮宏 徐乐
早上七点,婺城区箬阳乡琴坛村党支部书记张明辉驱车从湖海塘出发回到村里。停下车,他与村干部张小宝前往林下经济黄精种植基地,仔细查看黄精苗的生长态势。走完基地,两人返回村办公楼,开始处理村里的日常事务。临近中午,张明辉又来到老年食堂。他一边和老人们拉家常、话近况,细致了解大家的日常生活需求,一边反复叮嘱老人们注意身体,让温暖在欢声笑语中传递。
作为有着“婺城小九寨”美誉的浙江避暑气候胜地,琴坛村不仅拥有人文与自然交融的秀丽景致,而且兼具休闲、康养、避暑多重功能。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与深厚的人文底蕴,为乡村经济发展筑牢了根基。
客家山水
浪漫琴坛
从金华市区出发,一路沿着溪水和青山,大约一个多小时的车程,就到达琴坛村。
琴坛村像名字一样美,依山傍水,风景秀丽。三面环山的远处,皆是翠竹绿林,如一道道秀美壮丽的屏障,将琴坛紧紧地呵护在自己的胸膛。从近处看,是一棵棵散落在村庄各个角落的枫树,它们有的已经五百余年,却依然新枝勃发、绿意盎然,犹如一个个忠诚的卫士,守护着这个山村的每一个夜晚和每一个白昼。
初入琴坛,若不是沿途的公交站牌、规划有致的电线杆等现代设备,仿佛穿越至哪个古代山村,青山环抱之下,让人感觉古朴又清新。
琴坛村的由来充满浪漫气息。据说,古时村口的溪边生长着一根藤蔓,随着时间的流逝,藤蔓越来越大,越伸越长,一直从溪的这边延伸到了对岸。
几百年后,藤蔓已经有手腕般粗,它的根叶也遍布得更广。细心的村民发现,村里每日好像都多了一丝悦耳的声音,叮叮咚咚,像是有人在弹钢琴。循着声音找去,原来是溪水不断拍打到藤蔓的树枝,才发出如此清脆悦耳之声。
每夜,村民都聆听着美妙的音律入眠,之后,便有人称这个村为“藤潭”,意味有藤、有水、有琴声,再后来,经过简写加谐音,才转变为今天的“琴坛”。站在琴坛村口,可以望见对面两座山头矗立的两尊石像,仿佛一男一女,这是一个有关茶叶的美丽传说。茶圣陆羽带着妻子访遍名茶,途经琴坛村,向村里的妇人讨水喝,妇人给他们泡了一杯新采茶叶的茶水,陆羽喝过后大喜,便和夫人在琴坛村住下,种茶砍柴,再没离开,最后化作石像守护琴坛村。自从陆羽夫妇来到琴坛村后,琴坛村人就有了种茶喝茶的习俗。
说起琴坛村,村民们难掩幸福的表情。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,琴坛村人便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,改革开放前,村干部为改变琴坛村的落后面貌,每天早晨天刚亮就出了门,天黑才走出深山。他们先后去绍兴等地参观学习,然后又把专家请进来,经过土质化验之后,选种200多亩的茶树,引进的茶树至今还在造福琴坛。
近年来,琴坛村依托自然生态资源,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,一方面,随着乡村旅游知名度不断提升,村里精心打造的“客家山水 浪漫琴坛”项目,丰富了游客的体验维度,又成为推动乡村发展、打响村庄品牌的闪亮名片。另一方面,村里积极发展光伏发电项目和林下经济项目,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,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美好。
游客众多
百姓幸福
眼下,暑假虽已过,但琴坛村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。与往年不同,如今的琴坛,一年四季都有游客。山里的房子大多木质结构,橙墙黑瓦,错落有致。不过也有一些两三层的别墅小楼,窗明几净的房舍,给人的感觉很温馨。近年来,村里重点改造了雨污管网,升级了公厕,家家都住上了“安乐窝”,风景如画的村庄,置身其中,就给人舒适的感觉。
天晴的日子里,村子里几乎每天都有游客。山里人热情好客,每一位到此的游客都会得到热情的招待。临近中午,记者在老年食堂见到了张俭庚老人,他正津津有味地吃着饭菜。
每天中午饭点,他都和村里的老人一起早早来到居家养老照料中心门口,一边等待打饭,一边聊着家常,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。这处居家养老照料中心承载起琴坛村老年人的幸福生活。在这里,老人们只需花费两元钱,即可吃上一顿有荤有素、热气腾腾的午饭。而对80岁以上的老人,则是免费供应。张俭庚比划着手势说,只要两元钱,就能吃到有滋有味、软烂入口的饭菜,方便又舒坦。
张明辉告诉记者:“琴坛村现有30多位70岁以上的老人,15位80岁以上的老人,对未满80岁的老人每餐收费2元,8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。价格虽然低,但食堂对食品的安全、卫生把控十分严格,蔬菜、肉等全是当天去市场采购的新鲜食品,为了让老人吃得营养健康,每周菜谱都不一样,菜品丰富多彩,有荤有素,换着花样给老人吃。”
民以食为天,如何让老年群体的“一餐热饭”吃出满满的幸福感,如何做好老有所养、弱有所扶工作,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?琴坛村通过“政府补一点、村里贴一点、乡贤捐一点、个人掏一点”等多种途径,对村里的居家养老照料中心进行运营。
平日里,居家养老照料中心会热心服务每一位到来的老人,询问他们想吃的菜肴,帮助他们分装打包,用暖心行动收获老人的真心称赞。不仅如此,到了一些特定的节假日,村里还会组织慰问,让老人感受到节日的关怀。
老年人的就餐服务是居民服务的“关键小事”,也是事关千家万户的民生实事。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在为老人们提供方便营养饭菜的同时,更向他们传递一份暖心的关怀,在老人的笑容里,散发着助老、敬老、爱老的美。
产业振兴
活力乡村
兴一个产业,富一方百姓。2023年,琴坛村汇聚多方资金建成箬阳乡首个飞地光伏项目,2024年3月顺利并网发电。该项目光伏板面积约6000平方米,年发电量超120万千瓦时,电力优先供应企业,余电由国家电网回收,收益既充实了村民“钱袋子”,又成为村级经济发展的“源头活水”。
近年来,琴坛村乘势而上发展林下经济。瞄准中草药市场向好态势,该村整合山地资源推进中药材规模化、集约化种植,为群众增收致富、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。其中,黄精作为药食同源的养生食材,味甘性平,兼具补气养阴、健脾润肺益肾之效,可开发为黄精茶、饼干、面条等产品,市场前景广阔。当前黄精市场价约10元/斤,林下亩产普遍达1000斤,优质地块产量更高,不过其生长周期较长,需3年方可采收。
今年年初,琴坛村在原有金线莲种植基础上,引入黄精种植项目。“琴坛村的气候、土壤条件得天独厚,是黄精天然适生区。”张明辉介绍,在区农业农村局支持下,村里首期规划种植50亩黄精,从种植到管护全程带动大量村民就近务工。村民吴彩花坦言,黄精播种、日常维护等工作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挣钱,种植期日均工资120-150元不等,后续锄草、培土、排沟、施肥等管护环节,也持续为村民提供增收岗位。
黄精种植更为琴坛村乡村旅游开辟新路径。依托村内丰富旅游资源,该村计划将黄精种植基地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,打造中药材与客家文化主题项目。届时,游客可在欣赏自然风光、体验客家文化的同时,近距离了解黄精种植与加工过程,进一步激活乡村旅游发展潜力。
如今的琴坛村,既有产业发展的“动力源”,又有民生服务的“暖心剂”,从光伏项目点亮增收路,到林下经济孕育新希望,再到乡村旅游蓄势待发,随着各项产业持续深耕、文旅融合不断深化,琴坛村走出了一条产业兴、百姓富、乡村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,让乡村活力持续绽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