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意渐浓,万物复苏。各大农贸市场与超市迎来了春季时令蔬菜的 “鲜” 潮,香椿、春笋、荠菜、马兰头等春菜丰富了市民菜篮子,带来了味蕾盛宴。
在婺城,马兰头可以说是最熟悉的春季野菜之一。一般来说,马兰头的采摘时间要等到3月末4月初。现如今,通过人工引种培育、大棚自动化管理,马兰头已经可以实现规模化种植,“年前我们大棚种植的马兰头就已经开始采摘了,拿到市场上基本可以卖到25元一斤。”盛珂家庭农场的负责人盛福建告诉记者。当下,随着产量逐渐上升,农场马兰头的批发价稳定在5—6元一斤,市场零售价在8—10元左右。
据了解,盛珂家庭农场大棚设施完备,共有玻璃大棚7个、单体棚35个,106亩的种植面积里,马兰头就占据了一大半,除此之外还种有番薯叶、土豆、芹菜等。在销售方面,农场的马兰头根本不愁销路,早早就被批发市场和一些公司食堂预定了。
天才蒙蒙亮,位于长山乡的盛珂家庭农场蔬菜大棚里,工人们已经开始忙碌。走进大棚内,温热的气息扑面而来,与棚外的料峭春寒形成鲜明对比。成片的马兰头绿意盎然、长势喜人,四五名工人蹲坐在小板凳上,手中的镰刀“唰唰”作响,一簇簇鲜嫩的马兰头应声落入蛇皮袋中。棚角堆着几筐刚摘下的马兰头,工人们正麻利地进行分拣、称重,准备装车。“这几天气温高,马兰头长得很快,每天差不多得割个一千来斤。”盛福建说。
依托大棚种植,马兰头的采摘期可延长至5、6月份。盛福建说:“大棚里种植的马兰头,一年能收4—5茬。冬天温度低,大概60—70天收获一茬;气温升高后,40—50天就能收一茬;到了夏天,只需一个月便可收获。”凭借着专业的种植技术和规模化的运营模式,盛珂家庭农场的马兰头产量相当可观,尽管今年受异常天气影响,干扰了生长节奏,但日产仍能维持在一千来斤,前段时间也有八九百斤。
值得一提的是,盛福建种植的马兰头口感上远超野生马兰头:“大棚种植的马兰头都不需要焯水,可以直接炒,不会有苦涩的口感。”这也得益于他对选种的严格把控。
作为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,盛福建有着几十年蔬菜种植经验。早年间,一家子的收入全靠家中的四五亩地。有天,他和往常一样骑着自行车,带着两大箩筐、几个蛇皮袋的蔬菜,赶往市区兰溪门菜市场。“我带了130斤茄子,按批发价0.2元/斤出售,只挣了26块钱。”他记得清清楚楚:“当时我看到一位老太太拿自己从地里摘的野生马兰头来批发售卖,当时才92年啊,马兰头的批发价就达到了3元/斤。”
10斤茄子还不如马兰头1斤的价格,这落差引起了盛福建的思考:“那我能不能大规模种植野菜呢?”说干就干,盛福建用毛竹搭建好大棚,陆陆续续从田埂、溪边、山里挖回来十多个品种的马兰头,移栽到自己的地里。“不是所有品种都适合培育,有的口感不好、有的成活率不高。”几年下来,盛福建选育出了口感佳、再生性好、生长快、适应性广、易栽培的马兰头品种,确保了马兰头品质优、产量高、效益好。
通过大棚规模化种植野菜,盛福建可以说是十里八乡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”。他也不吝啬技术:“有愿意学的就来我这里干上几个月,除了我们自己乡里的,还有兰溪、江苏丹阳都有人来学。”据了解,目前婺城区种植马兰头的农户大多集中在长山。
然而,马兰头春日经济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当前,工人短缺问题成为农场面临的一大挑战,采摘、管理等环节时常人手告急。与此同时,农资价格不断上涨,人工工资也逐年攀升,压缩了马兰头种植的利润空间。
为求长远发展,农场积极探寻转型之路。一方面,在种植技术上精益求精,不断筛选更适应市场需求、生长周期更优的马兰头品种,抢占市场先机。另一方面,引入智能设备,实现手机控制大棚开关窗,依据天气温度、湿度自动调节大棚环境,既能精准满足马兰头生长需求,又能减少人工依赖,降低人力成本,为马兰头春日经济的长远发展注入科技动力。
“现在我们已经有一个大棚在改造了,预计改造后能大大增加蔬菜的产量。”盛福建满怀信心地展望未来。
(记者 陈晓倩)
